传播扶风文化、传递本地资讯、联络乡情乡谊。 ◎来源|《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节选摘要 最近有圈友吐槽:“扶风人的观念保守,缺乏冒险精神与合作意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还是贫困县,还在脱贫,现在想想一切都是因果的”,其实对于扶风人观念问题的吐槽蛮多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知识教育,以及生活阅历等不同,性格观念等有差异很正常。今天这篇文章选自《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一书,圈姐把观点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兼听则明,欢迎老乡们在文章底部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1从自然地理上看,陕西是够封闭的,北面是高原,西面和南面是山地,东面是咆哮的黄河。在旧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这种闭塞的地理环境几乎断绝丁陕西同外部的联系。之所以说是“几乎断绝”而不是“全部断绝”。是因为渭水这条伟大的河流,艰难地给三秦大地的子民们输入新鲜血液。前前后后,总计有十几个王朝或长或短地在长安建立政权。它们之所以选择长安,除了渭河谷地是块风水宝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陕西有利的地形,易守难攻。这一点,你应该想到,恐怕偏偏忽视了。闭塞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信息闭塞。信息闭塞又导致人们观念的陈旧、落后。最终的结果是,长期落后、陈旧的观念使人的思想趋向保守、僵化。我们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可是现代工业并不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农业文明的昨天,地理环境的优劣,对一方人的影响却是相当厉害的。人类文化学中有些名词耐人寻味,像“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岛国文明”与“草原文明”。这些文明,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孰优孰劣,因为每种文明是在依各自进程,征途,演绎着自己的进化吏,但当我们将时空定格在某一特定点上,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文明之间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别的,这种文明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陕西人的闭塞是大自然的力作,是命运的安排,在劫难逃。尽管十几个王朝在陕西更替,可每一个王朝总是在上演着前朝的闹剧,也许,他们认为,沿着前人开垦的道路行走,不会有什么风险,有章可循,走起来平稳。有人说陕西人沉稳,说话有板存眼,做事有板有眼。其实,稳与不变有着不解之缘,若是一时不变倒也罢了,可若是干载不变、万世不变,就很难说没有负面影响。不变发展到极端就是保守。这种保守性,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依托一个较为严密的封闭系统。如同我国古代的兵阵,对内有严密的阵法布局,对外形成一个封闭整体,使外界力量很难闯入其内。因此,这种封闭系统更注重内部诸要素的调节,具有较强的内向力。 从今天的陕西人可窥知—二。今天的陕西人没有多少闯劲可以称道。在这一点上与广东人相比,可差得太多。广东人就凭一股闯劲,敢为先下之先,什么东西都敢吃,什么东西都敢玩,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浑身都是胆。结果是先吃螃蟹者先尝美味,广东的经济跳跃式地突飞猛进。正是由于这种主动进取的精神,才会出现广东经济“北伐”和政治“北伐”的局面。今天的陕西能不能轰轰烈烈地创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来?不说其没有、—点希望,至少现在还没做到。不是因为陕西人个个都是笨蛋,那大错特错,陕西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西安现在仍是——座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症结不在于陕西无才,而在于,陕西人,做为一个群体,缺乏一种主动地进取心。总在亦步亦趋、步人后尘。 2影响个体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制于文化心态。而文化心态的形成,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历史文化及其心理因素的积淀、时代文化心理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制约、地域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社会生活经历的烙印.以及家庭氛围、文化教养、知识结构等等,对于——个人文化心态的机制形成,都有着各自作用。 而影响群体性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域环境、文化习俗、时代变迁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其中地域环境、文化习俗,是群体性格的形成因素;时代变迁及外部力量冲击是群体性格的变动因素。 文化习俗的差别。在中华民族这个大文化圈下,有着子子孙孙许多小的文化圈。不同的文化圈,生活方式、习俗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现代文化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出生的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待孩子长大成人,能参预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便成了他的禁忌。” 陕西人的群体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陕西群体性格的变动是十分缓慢的,历史上,有这么几次变化对陕西人影响较大。一是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如南北朝时期,宋辽夏金时期;二是隋唐盛世,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商贸的发展,更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三是全方位改革的今天,陕西经受着各股滚滚来潮的冲击。 一种地域文明,若是目我封闭,那就基本上在封闭的系统内自我循球,当系统自觉或被迫开放时,才有可能“改天换日”。总而言之,陕西人的性格存在地域差异,而且陕西人的性格在稳中缓变。 但无论存在着怎样的区域差异,无论在怎样变动。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一些属于陕西人整体的性格共性。 这些性格共性,昕起来却是那么地荒谬绝伦。你会发现矛盾对立的性格在陕西人身上是如此地和谐统一: 既保守,又开放; 既粗犷,又心灵手巧; 既老实,又圆滑; 既吃苦耐劳,又贪图安逸; 既安于现状,又躁动不安; 既有骄傲的贵族意识,又掩不住几分自卑; …… 多矛盾的陕西人哟,真是一言难尽。 3南方商人评价眯西商人:比较老实,但也耍花招,可惜技艺拙劣。外国游客说陕西人:变着花样骗我掏腰包。大学生们如此评价陕西籍的学生: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说和做都不“火”。一位陕西籍学子在北京某重点高校学习,各方面表现出色。毕业时,学校将他推荐到某部委。可他拒绝了这份不错的工作,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问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他回答:“我要照顾家乡的母亲。”这就是陕西人,年纪轻轻就有许多牵挂,他们的责任意识相当强烈;他们的心理年龄要大于他们的生理年龄。也就是说他们早熟。这种早熟,实质是环境的产物。 温厚是陕西人的又一大美德。女人的温柔、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农人的厚道.人情的厚实。这种古老的民风散发出迷人的醇香,弥久愈香。陕西的妹子总喜欢陕西本土的汉子.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陕西汉子胸脯宽厚,心胸宽广,让人放心地依靠。躺在陕西汉子怀里就觉着心里踏实;陕西的男子们听了这话,令里美滋滋的,口出狂言:“还是咱爷们经得住考验。”虽然陕西人老成、温厚,但万事万物总有其另外的一面,过于老成,就会变得老谋深算,超脱狡猾,过于温厚就缺乏阳刚之气,缺乏挑战精神。 4如果有安逸的日子谁也不会拒绝,除非是个劳碌命。但安逸到了贪的程度,则转化成了懒。靠天吃饭的人有时是不得不“安逸”的.‘因为很多时候天公不作美,又有什么法子呢? 事实上,我们的农民们只要有条件,绝大多数是要辛苦在田里的。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之说,指的就是关中盆地,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生活殷实。陕南的“汉中盆地”亦是一块风水宝地,素有“小江南”之美誉,生活在这两处的人们比较满足已有的安逸生活,很少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生活的土地出去闯荡。 但陕西人的要求不高,他们并不奢求怎样奢侈豪华的生活,他们只是满足于已有的能满足温饱的安逸生活,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富即安”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占据上风,所以一千多年来,他们昔日头顶上的光环已暗淡无光,他们不再拥有昔日的广阔疆土,他们再也看不到四夷来朝的盛况‘因为在他们享受安逸的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可别人仍在大踏步地前进。安逸的生活给陕西人带来满足,也带来尴尬,当他们的眼光越过那块闭塞的土地,他们发现自己已落后了许多。他们发现,别人早已穿上花枝招展的各类时髦服装,人家成了高科技生产的现代工艺品,自己还像一件出土文物,差距已悄然成为事实。差距的存在迫使今天的陕西子民们奋起直追。这不是什么一蹴研就的事情,它注定了这一代陕西人甚至下一代陕西人要卧薪尝胆、吃苦耐劳。其实陕西人一直是吃苦耐劳的,即便说他们贪图安逸,那也是在享用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是大自然赋予的,是陕西闭塞的地理环境使然。 5陕西有过辉煌的昨天,盛唐是其发展的顶峰。唐王朝以其炫目的光彩吸引着世人目光,以其强大的辐射力使得四夷来朝,那块古老的土地也因此而充满生机、充满魅力。但昨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今天的陕西由于历史的遭际与地域的局限,现代工业文明的底蕴明显不足。偏离我国南北轴心,偏处内陆西北一角,且不说近代以来它处境一直相对孤寂,仅就本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看,它也没有象沿海地区那样的有利处境和机遇。尽管经济发展的脚步已是大踏步地前进了,但相比之下,依然缓慢,依然落后。。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地域文明必然缺乏让人瞩目的现代个性。 陕西人是在一种不得不古、无法不古的氛围中创造着当今的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遇并产生了错位。正是这种错位注定了当代陕西地域文化暂时找不到自己的孤独命运。找不到就得继续寻找,寻找的过程就是重塑的过程,重塑自己的个性,重塑文化自身。尽管现代工业社会文化铺天盖地般地笼罩而来,但潜得很深的地域文化的“精灵”不会消失。在冲突与融合中,陕西人该做些什么呢?过了若干年后,他们能否不再失落?关中古称四塞之国,“事带阻山,隔绝千里。”世代生活、劳动在渭河千里沃野上的秦人,与四周隔绝,于是产生了安土重迁的保守思想和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小农经济思想。历史上的汉唐王朝都注重向外开拓,首都长安成为全国交通枢纽,水陆交通畅通无阻,这是保持汉、唐盛世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唐代以后,由于政治中心东移,丝绸之路封闭,遭运凝滞,陕西就由交通比较发达,经济比较繁荣转向闭塞落后,衰落下去。陕西的保守与落后同宋、明时期盛行的理学也有一定关系,宋、明理学中关学开创者张载的学术思想中,既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辩证尽想,又有政治思想“以躬行礼教为本”的保守方面,前者未能得到发展,后者却继承下来,并且经久不衰。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魏源、龚自珍等先驱者要求改变“万马齐喑”的沉阀局面,提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以后,三原贺瑞麟编的《女儿经》还风行一时,陕西的地方志书中常说,陕西风俗有先王遗风,“务本业,习农功,厚重不迁,纯朴易化。”这正反映了小生产者的闭塞落后的心理和关学的迂腐保守的学风。这样,就造成了陕西长期思想不活跃,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保守落后的局面。 扶风圈子,在外扶风人的交流平台!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