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忆彭师 文/马庆伟 读着彭师的大作《中华瑰宝石鼓文》,不由得想起了彭曦老师。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彭师的人品学问令我有高山仰止之感。 人的一生之中有很多位老师,但能够使自己难以忘怀并且对自己一生产生影响的老师可谓屈指可数。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那是他人生之幸;如果能够遇到一位人品学问都很优秀的老师,那则是他人生之大幸。彭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彭师生于鲁郓长在秦,虽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但求学生涯及其艰辛。然而在彭师坚强的毅志和勤奋的努力下,天道酬勤,终于学有所成。然造化弄人,彭师在年底被划为右派,被下放到陕甘宁最艰苦的山区接受劳动改造。但命运之神并未就此收手,它在成就一个人时,往往会安排更多的磨难。正如古之先圣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文革风云突起,彭师受到了更为严重的迫害,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之神屈服。再黑暗的深夜也终有黎明重现之时,再严寒的冬日也终有春暖花开之日。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遍了神州大地,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彭师获得了平反,终于迎来了自己学术研究上的春天。 彭师研究是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农学、水利、医学、冶金、造纸、战国长城、古文字等领域,这些都是彭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是值得我敬佩的地方。然而,彭师最令我敬佩的则是他那种老骥伏枥、持之以恒的精神,那种刚直正派、无私奉献的品德。 最早听到彭师的声名是在宝鸡文理学院分校钢管厂上大一时,那时只是闻其名而不见其人。真正见到彭师是在校本部上大二时,那时,常常会在操场上看见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他已年俞古稀,头发已然花白,身形比较高大,但他动作敏捷、投篮标准,一点儿也不像年过七十的人,这就是彭师。真正和彭师接触是在新校区上大三时,那一学期新增了一门选修课——考古学,每周三下午上一节课(50分钟),我恰好选了这门课。那时彭师已经72岁高龄了,在他退休后,学校返聘他继续任教,主要给中文系授古文字学,给历史系授考古学。第一次上考古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彭师站在讲台上神采奕奕,声音洪亮,讲授精湛,一站就是一个小时。当时我就在想:我们作为学生坐在下面一个小时都会觉得累,而彭师已是七十二岁的老人了,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而且还要不断的讲授知识,难道他不累吗?是什么样的精神自支撑着他呢?在下课后,我们都以为他要走,没想到他要求大家休息十分钟再上一小时。原来他觉得每周一节考古课是远远不够的,自己义务给我们每周加上一节课,不取分文酬劳。在这两个小时里,他只休息了十分钟,其余时间都是一直站在讲台上上完了课。此后彭师一直坚持如此,有时甚至超过了两个小时。这深深的感动了我,像他那样的年龄,像他那样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是完全可以坐下来讲课的,但他却没有,我想他是为了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吧!这也是一种身教吧! 在周末时间里,彭师还组织我们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北首岭遗址等,并且亲自给我们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每当他谈到现在的学术腐败、论文造假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时,往往显得那样的义愤填膺、那样的痛心疾首!我想这是一位老学者用自己的言行对我们进行言传身教吧!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分辨出什么是假、恶、丑。记得彭师对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解读令我铭记于心,他说,作为教师,传道是第一位的,传道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授业是第二位的,授业就是要教会学生做学问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三才是解惑,解惑就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观点。这些话直到现在仍然教育着我。 从毕业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彭师也已年逾八旬。这么多年来,彭师仍然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中华瑰宝石鼓文》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本书里,彭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老祖宗留下珍贵文物的无比热爱,号召大家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现在,常常在网上看到彭师身体健康,仍然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作为他的学生我是非常欣慰、非常自豪的。最后以彭师的《笑泪吟》作为我对他的敬意,“生于鲁郓长在秦,三十年梦陇上寻。志学期罹红尘劫,死生炼狱笑悲辛。不惑已届志不惑,只缘华夏再逢春。人心但存天地间,杏坛折腰泣鬼神。” “人心但存天地间,杏坛折腰泣鬼神。”彭师无愧于此! (马庆伟法门镇马家村人,现为中学教师,周文化研究会理事)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白癜风复发怎么办白癫风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