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家村位于陕西扶风县城东北约20公里漆水河西岸的台原上,隔沟与武功游凤镇相望。年9月该村村民在村南取土时发现一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4件,其中最重要的有青铜爬龙和师钟[1]。青铜爬龙体型硕大,形象威严。正视两角对称斜出,近似蘑菇状,间夹四棱突钉,双眉呈短刀形突起。双目圆鼓,鼻梁竖直,鼻翼呈二圆涡状突钉。镂空高脊从颈直通尾部。侧视张口卷唇,上下獠牙勾合。弓身,腰部下垂,尾上卷。龙体饰斜方格纹、云纹、折线纹(图一)。从爬龙四足残断情况看,一足残断处可见焊接痕迹,学者认为此器很可能是鼎耳上附件[2]。目前发现西周最大的铜鼎是陕西淳化大鼎,通高1.22米,重千克,其双耳外侧各浅浮雕一对相向爬龙,但耳高只有28.6厘米。海家爬龙长60厘米,重19千克,前腿至尾38厘米,如果每耳两条爬龙,仅四条龙就重达72公斤。该爬龙是一件完美的青铜雕塑艺术品,被誉为商周青铜第一龙,谁的家族礼器上会有如此规格的青铜爬龙附件呢? 一、拥有海家爬龙的家族地位,至少与太保召公家族的地位相当 扶风海家爬龙情况与太保方鼎和成王方鼎耳上爬龙情况相似。太保方鼎为西周早期王室重器,清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梁山,现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通高57.6厘米。口立双竖耳,耳侧附有相峙的立体双龙。腹内壁铸有“太保铸”三字。龙作张口、弓颈、卷尾爬行状,高脊由尾直通头顶上,四短足(图三)。太保鼎双耳上的两对爬龙与海家大型圆雕爬龙极似,唯其为羊角形兽头。从耳上痕迹看,应是分铸后焊接的。 成王方鼎收藏于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双耳各爬一对龙,无论从纹饰、体态、角型看,与海家爬龙几乎相同。此鼎基本造型为商末周初流行的方鼎样式。鼎腹口沿下每面饰一对长尾的鸟纹,腹部布满乳丁纹,鼎腹四角和正中、柱足上均装饰有突起很高的扉棱,柱足上饰有浮雕的兽面,长耳歧出(图二)。由鼎耳的爬龙、腹足部的扉棱所形成的复杂多变的轮廓线,增加了器物的威严感,却又不失华丽效果。腹内壁铸有“成王尊”三字铭文,而此器仅高28.5厘米。 太保为周初三公之一,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史记·燕世家》云:“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召公是周族中的长老。周初铜器有不少与太保召公有关,如大保方鼎、大保鸮卣、大保簋等。 召公名奭,采邑在召,一般认为召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年11月,扶风五郡发现召公家族青铜器窖藏,其中两件带有铭文的五年琱生尊最为重要,它们与传世的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记述了厉王时期同一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琱生是召氏宗族的一员,琱生家族居住在今五郡一带,这里应是召氏家族的势力范围[3]。 成王方鼎为西周王室祭祀成王的礼器,太保方鼎是周初执政大臣三公之一太保之器,它们都是周初王室重器,地位非同一般。扶风海家出土的爬龙与传世的太保方鼎、成王方鼎立耳上的爬龙形式相似,但其形体要大得多。在周代,铜器的大小、图案纹饰的内容,无不体现着当时等级森严的礼制。海家发现的爬龙虽然只是原器物附件上的1/4,但足以表明当时拥有该器物家族一定是地位显赫的高等级贵族,至少与拥有太保方鼎的召公家族的地位相当。 二、师(为人名用字,现字典皆查无此字)钟铭文所反映的师家族世系与爬龙同出土的师钟,通高64.7、甬长21.7、舞广22.5、舞修30厘米,残重35千克。从该钟残存情况看,充其量只是原钟的1/2,也就是说,如果师钟完整,重量在70千克左右。钲间及上部残存铭文4行35字,其中记叙其先世系文字云:“师自作朕皇祖大(太)公、庸公、执公、鲁中(仲)宪伯、孝公、朕烈考(静).....” 巧合的是,北宋熙宁年间出土于扶风的姬寏母豆,铭文记叙的世系竟然与师钟铭文记叙的世袭完全相同。姬寏母豆铸铭文3行29字,云:“姬寏母豆作大(太)公、庸公、□公、鲁中(仲)宪伯、孝公、静公豆,用祈眉寿,永命多福,永宝。” 从字体看,师钟的年代与姬寏母豆大致相当,姬寏母豆一般断代在西周中期后段。而海家4件铜器除爬龙时代较早,为西周早期外,3件甬钟钲、篆间均以粗突棱线作界隔,篆间饰斜角云纹或变形夔龙纹,鼓部饰双卷曲龙纹,右鼓均有鸾鸟,舞部饰云纹,都是西周中晚期钟上的纹饰特点,也就是说师钟与姬寏母豆是同时代器物。 所见姬寏母豆铭文为手描摹,见于宋人吕大临的《考古图》(五·一五)。其中“□公”,根据师钟铭文,应为执公。同样,师钟中师的父亲应为静公。从师钟铭文拓片可以清楚辨认考字下残存的字应为“静”字。 因此,师钟记叙的家族世系与姬寏母豆记叙的家族世袭是同一个家族的世系,只不过因作器人不同而行文口气不一样。师家族的世系顺序可排为:太公、庸公、执公、鲁中宪伯、孝公、静公、师七代。 师钟铭文先祖世系前有“朕皇祖”三字,姬寏母豆世系前无“皇祖”二字。根据金文取名特点,姬寏母,“寏母”应是作器者名,为女性,“姬”是其姓。金文中有这样的实例,如“姜林母作宝盘”(《三代》七·一四)。我们推测,“寏母”可能是“静公”之妻,如果此推论成立,则“师”应是寏母子辈,“寏母”是师母辈。姬寏母豆是寏母为纪念亡夫静公而作的祭祀其夫家族先祖先公的祭器,师钟是师为纪念死去的父亲而作的祭祀家族先祖列宗的祭器,因此,寏母应是师的母亲。寏母为姬姓,根据周代同姓不婚原则,师家族非姬姓。在周代,姬、姜二姓长期联盟,世通婚姻,关系最为密切。在非姬姓的异姓中,姜姓地位最高,因此,师家族最有可能是姜姓。 三、“师”的先祖“太公”,就是西周初年执政大臣之一的吕尚(姜太公) 爬龙的时代为西周早期,也就是说“师”的先祖“太公”应是西周早期人,其地位应与太保召公地位相当,且非姬姓,而最有可能是姜姓。那么,铭文中的“太公”只有一种可能,即师的“朕皇祖太公”就是“吕尚”,即“姜太公”。也只有象姜太公这样的家族,才配有象爬龙这样规格的青铜器。 吕尚,姜姓,名望,字尚父,官为太师,也称师尚父,后来成为诸侯齐国的始祖,因有太公之称。《诗经·大雅·大明》云:“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吕尚为太师,既为伐商的最高统帅,同时又于宫廷内负有“师保”的责任,成为辅佐大臣。《左转·襄公十四年》记载周灵王派刘定公“赐齐侯命”时说:“昔伯舅大(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 周初执政大臣有三公,即周公、召公、太公。《史记·燕世家》有“三公。”《史记·鲁世家》有“二公”,二公是指太公望、召公奭。在《尚书·金縢》中,太公和召公并称“二公”。《大戴礼记·保傅》和贾谊《新书·宝傅》都说西周成王时期有“三公”,“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周公是武王之子,姬姓,召公也为姬姓,只有三公之一的太公为外姓。 西周初期的中央政权,是以太保、太师为首脑的。太保和太师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并成为年少国君的监护者。《周礼·地官》有师氏和保氏官职,它们性质相同,只是保氏守于内,师氏守于外[4]。 师官职为师氏,应是世袭。李学勤先生在论述西周中期青铜器时,认为“师”的职司相当于《周礼》之“师氏”[5]。师氏是古代文献和西周金文中习见之官,又简称师。据《周礼·地官》,师氏有职掌,一为文职,是王之谏官兼贵族子弟之教师,如师鼎中的师;二为武职,是守卫宫门以及君王的警卫队长,同时又是教导子弟的教官。吕尚为太师,曾为伐商的最高统帅,同时又于宫廷内负有“师保”的责任,成为辅佐大臣。所以,其家族后人世袭师氏一职,理所当然。 机缘巧合的是,位于海家西北约5公里的召公镇吕宅村,据传说是周太公望的故居。《扶风县文物志》及《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宝鸡市·扶风县》吕宅遗址条下说:召公镇吕宅村传说为周太公望故居。年曾暴露一座商代竖穴土坑墓,出土觯、爵、戚、觚等铜器5件。年暴露西周铜器窖藏,出土鼎、簋等3件[6]。吕宅遗址地形为黄土台塬,遗址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壕沟,形成小溪,汇入信义水库(浪店河)。出土爬龙的海家遗址周围环境与吕宅遗址周围环境十分相似,地形为黄土台塬,遗址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龙王沟,常年有溪水,原为漆水河的一条小支流,现汇入龙王沟水库。 如果上述推测不谬的话,姬寏母豆很可能也出土于扶风巨良海家一带,这里应是姜尚家族的采邑地。 本文源于《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