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倾一世温柔,与你一起待霜染白发, 只在这座城市。 相遇,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有时候,你不经意地走过一个城市 你原以为是过客,不想却变成了归人 七夕特辑 天下有情人天长地久比翼双飞 苏蕙——扶风千年传唱的奇女子 为了挖掘弘扬扶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扶风当代妇女的新精神新风采。近日,在扶风县委宣传部的重视支持和县文广局的精心指导下,扶风县苏蕙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从最初的设想、组建到最后与县妇联携手共同树起妇女文化这杆大旗,标志着扶风妇女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扶风文化界又增添了一个以苏蕙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妇女文化研究和传承品牌。 那么,苏蕙究竟何许人也?为什么会以一个扶风历史上普通妇女的名字命名成立专门的文化研究会?今天,扶风半边天将带您穿越千年时空,拨开历史烟云,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上真实的苏蕙。 苏惠名若兰,系东晋前秦美阳县人(今扶风县),娘家为现武功县汤坊村,生于公元年,卒于年。十四岁嫁给东晋前秦美阳县人士、后封为前秦安南将军的窦滔。在窦滔被符坚王任命为守边将军之后,苏惠思夫心切,夜不能眠,呕心沥血,在今法门寺所在地织锦巷,神秘织就了千古爱情绝唱织锦字回文诗手帕“璇玑图”。其织锦回文诗“璇玑图”可纵横交错构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数余首。武则天盛赞:“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今迈古。”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苏蕙与璇玑图窦文杰(扶风苏蕙文化研究会会长) (一)扶风才女苏若兰璇玑神情意通天 独具匠心织彩锦 八千情诗诉衷肠 一吟三叹惊回首 苏蕙思夫双泪流 感动窦滔愧新娘 速将苏蕙接襄阳 窦苏重归秦晋好 白头偕老千古传 (二)中华瑰宝璇玑图 神秘奥妙藏其中 五彩丝线织彩锦 纵横交错布方阵 字字珠玑幅幅图 句句含情诉衷魂 顺逆回环皆成文 情真意切催人泪 妙手天成璇玑图 万代文坛解玄妙 快来看!!! 快来看!!! 璇玑的情思唐志强(扶风县作协主席)一▼苏蕙的确是一代才女。 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去法门寺采风。游法门寺的时候,我特意走访了近邻的织锦巷。织锦巷是一条有名的小巷子,说他有名,是因为多年前在这里出现了一位织锦回文的《璇玑图》的诗文,受到很多名人志士的解读和赞扬。 原来的织锦巷朝南走北,窄窄的小巷,两边长满零零散散的洋槐树,高低不一。巷道两边是两溜盖满偏厦的农户。 站在织锦巷,已经没有什么遗存了。原来闻名的织锦巷也因法门寺景区建设变成坚硬的水泥路,静静地躺在眼前。 这是织锦巷吗?我大脑一片空白,脚步随之停了下来,一串串疑问在我脑海泛起。 这就是织锦巷。是哪个沉寂千年爱情故事的织锦巷。那悠远神奇的五彩回文诗,就创作在这里,从织锦巷农家小院吟出诗文,唱到千里之外的边关敦煌,走向了世界,得到了唐武则天女皇的赏识,让多少文人墨客、情男痴女一次次地追忆苏蕙,追忆这织锦巷的历史。 走过织锦巷,心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其实我感觉更多的还是思念和追忆,为那近两千年来的爱情传说,为那遗失久远的历史。 一只燕子从织锦巷上空飞过,叽叽喳喳叫着飞向远处。我心里突然开朗了,那只可爱的小燕子也许也捎着苏蕙苏若兰的锦帕。 回首织锦巷,留下一片寂寞和寂静。在太阳的高热下把让人难以忘怀的织锦巷水泥路烤的炙热,突然一阵风儿吹进小巷,又送来阵阵织布声,放佛在诉说千古的爱情故事。 这个传奇的爱情故事离不开他的男主人公——前秦安南将军窦滔。 “哐嘡哐嘡”的织布机声音带着思绪,一路寻找璇玑图爱情故事的故事。 二▼顺着七星河,一路找寻。 有座墓,我之所以去看,起因在于追忆织锦回文的爱情故事。 窦滔曾在东晋朝廷任秦州刺史,那时候算是东晋的边庭。窦滔通经史,有文化,在百姓中口碑不错。后来前秦的苻坚攻占了秦州,窦滔可能是战败投降了,为安抚民心,苻坚下令将窦滔治罪,抄没家产,并将他发配至沙州(今敦煌)服苦役。过了七八年,窦滔依然杳无音信,生死不明。 窦滔这位戎马一生的英雄,也被时光抛弃,忘却在岁月的流逝中。 丰收的麦子已开始泛黄,泛着黄色丰收的色彩,但大家的心情是灰暗的。 几经寻觅,一个凸起的土丘,被杂草覆盖,坟前竖立两块石碑。若一般人不注意,难道能相信七星河畔这土台边,就是长眠的才女苏若兰的丈夫窦滔么!面对眼前的坟茔,我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有些触目惊心! 追忆到公元年,十六岁的窦滔由祖父窦真领回定居在古美阳。窦滔长至二十岁时,到了当婚论嫁之年,身处将门之府,相貌英俊非凡,想嫁窦滔之女众多,但窦滔日夜习文练武,只字不提婚姻大事。父母着急,托媒说婚,窦滔终不动心,全都拒之门外。 真是天随人愿,月老做美。正当窦滔感叹知己难求时,一段姻缘已悄然来临。 大家都在努力寻找窦滔和苏蕙曾经履迹的蛛丝马迹。一同找寻苏蕙爱情故事的扶风窦氏文化研究会的窦建民老兄介绍,位于扶风县城门外漆水河东岸周秦坡村南的窦滔墓,解放后平整土地时被毁,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墓”石碑也被埋于地下,只露碑头在地面。年宝鸡市政府在原地恢复了墓堆,并把石碑周围的土挖开,露出了碑身。 原来,窦滔履迹的地方就在扶风的周秦坡。这个让中华民族历史时常惦记的地方,竟然在这里安详地躺了数千年。 三▼历史回到东晋时代。在陕西武功苏坊村,美丽的才女苏蕙出生了。苏蕙容貌秀丽,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16岁时随父进香法门寺,巧遇弯弓射鸟的翩翩少年窦滔,两人一见钟情,不久结为连理。 苏若兰和窦滔成婚后,夫妻恩爱,和谐美满。 窦滔出身于将门之家,自幼习文练武,文通经史,武艺超群,体态魁伟,相貌不凡,秦王苻坚对他特别赏识。当秦王苻坚攻占秦州后,闻知窦滔深为百姓拥戴,为安抚民心,便委任窦滔为秦州刺史。但窦滔毕竟是前朝之臣,苻坚总有些放心不下。但窦滔与若兰一样,反对符坚进攻东晋,却被奸人诬为“与前晋藕断丝连”,对符坚“怀有二心”,有“谋反之嫌”。秦王苻坚下令将窦滔抄没家产,并将他发配至沙州(今敦煌)服苦役。 新婚燕尔即将远别,若兰心乱如麻,牵衣顿足,难分难舍,凄凄送别。送到法门古寺以西的池塘边上时,若兰看到满池秋水,落叶飘零,往事不由得涌上心头,她凄然作歌曰: 银箭昔日穿红线, 何故今朝断丝弦? 送君池边千秋泪, 漠漠流沙几时还? 真是字字含泪,句句泣血。侥是三尺顶天男儿,窦滔也不禁动容。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应该给妻子更多的安慰。他伸手轻轻抹去若兰脸颊的泪痕,柔声安慰道: 阳春飞鸟戏鱼时, 边关壮士自回还。 水碧碧,悲凄凄,情依依,意绵绵,相亲相爱难舍难离。送到扶风(当时称美阳县)城北门外,必须要分手了,二人更加悲伤。若兰望着秋草凄凄的原野,只见一行失群孤雁悲鸣南飞,想到自己与丈夫即将各奔东西,相去千里,不知何时才有团圆之日,一时间心如刀绞,悲从中来,凄然吟道:“瑟瑟秋风孤雁鸣,古道西望泪湿巾;野日惨惨照荒草,佳音不知几度春。”窦滔强忍内心的无尽悲伤,劝慰妻子曰:“秋去冬尽春日暖,自有鸿雁送佳音。” 苻坚无情地拆散了这对相亲相爱的青年夫妻,当地周原父老乡亲无不为之叹息。窦滔沿着印满驼蹄印的丝绸古道走了。 他以泪洗面,遥望东方。他怀念周原大地的一草一木;遥想周秦坡上聪慧女子苏若兰。 窦滔离别美阳,连绵数月,直至秦州。 丝路古道,苏若兰翘首西望,满心的悲切与无助。 丈夫生死两茫茫,若兰思夫心切,反过来一想,莫非丈夫在那边有了新欢,变了心?何不织锦回文,遥寄情思呢? 于是,大才女苏惠用一年时间,在一块长宽各八寸的手帕上,用五彩丝线织成上下右左倒顺能读的旋转诗,构成美丽的图案,即闻名于世的《璇玑图》。 且看,《璇玑图》用五彩丝织成,全幅横直各8寸,29行,每行29字,总共字,纵横、反复读来均成诗句,按各种读法,可得各体诗余首。读法非常复杂。我们只举一两个例子。如从右角第一个字“仁”起往下顺读,得一首诗: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接下来,角上是一个“津”字,顺着往左读,又是一首诗:津河隔塞殊山梁,民生感旷悲路长。身微悯己处幽房,人贱为女有柔刚。由此类推。这些诗,记叙夫妻往日情谊,意境深沉,感人肺腑。苏惠的老家人看到这幅织品,问:“这是什么诗?如何读得懂?”苏蕙说:“我的诗自成语言,只有我的丈夫懂得,你只管送去!” 送图的老家人来到敦煌,见到窦滔,将寒衣和苏蕙的回文诗图递上。窦滔手捧寒衣和回文诗,泪如雨下,悔恨交织。他拿起回文诗,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复吟哦,宛转悱恻。正在这时候,苻坚派遣苻丕攻打襄阳,经过半年的围困,终于攻下了襄阳。襄阳是晋朝统治的一个重镇,就因为百姓心向晋朝,因此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它攻下。为了巩固这个阵地,把襄阳治理好,争取民心,苻坚又想到了窦滔,看来非他莫属,于是重新起用,拜窦滔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镇守襄阳。苏蕙因怀疑他与歌姬赵阳台有染,苏蕙赌气,拒绝同往,窦滔遂携阳台赴任。此后苏蕙悔恨自伤,遂织回文诗寄夫。 窦滔不禁被若兰一片深情感动,便把宠妾阳台送回扶风家中,盛礼将若兰接到襄阳。此后,窦滔也渐渐跟着若兰学习诗词,两人常常一同流连于诗词的海洋中。夫妻两人和好如初,琴瑟和鸣,恩爱之情更胜于往昔。 四▼苏蕙将生命的菩提蕴藏在一块八寸见方的锦缎之上,苏惠这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智巧,挽救了夫妻之间的感情。 的确是一代才女!据说一代女皇武则天亲自撰写《窦滔妻苏氏织锦回文记》,对《璇玑图》精妙的设计赞不绝口。赞誉璇玑图回文诗是超古迈今的创举。 “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露井桐。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目晚庭空。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风叶落残惊梦蝶,戍边回雁寄情郎。”大诗人苏轼也效仿苏才女用三首七绝猜摸苏蕙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明孝宗时,起宋道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璇玑图》,意以推求,分解为七图,得三、四、五、六、七言诗句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后来史学家康万民又在起宋道人的其础上,增读出四千一百二十二首,共得诗七千八百七十四首,更加说明苏蕙的才气。反观她的丈夫窦滔,身为将军而不见武功纪略,身为丈夫有弃妻之嫌,倒是凭借丈夫身份,沾了妻子的光。 “予赏谓蕙不遇滔,其遇滔也,亦不得去于滔,则不能有斯锦。”毛奇龄在《韩烂璇玑图跋》中道出璇玑图回文诗的创造离开窦滔也是做不成的。他俩爱情的见证物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它重要的位置,而且在织锦工艺上也是千古无匹的。 也许是苏若兰在天有灵,法门寺乃至整个关中各县村寨,自那以后便出现了一茬又一茬民间刺绣能手。直至今天,西府各县的刺绣品,仍可与江南刺绣分庭抗礼。“秦绣”率先在北方驰名起来,广受各方喜爱,它似乎比江南的苏绣湘绣更惟妙惟肖,美丽绝伦。 历史已远去,数不清的后人在七星河畔,法门寺旁,周秦坡上吟唱和寻觅苏蕙和窦滔演绎的这首千古绝唱的织锦情歌。 天水的苏蕙古人已离开,我依旧回望周秦坡,坡上远处县城已灯火阑珊,近处的周秦坡上也炊烟袅袅,偶尔可以听到七星河中潺潺的水声,似乎在倾听这首曲折委婉,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苏若兰,那个让世人怜悯和赞誉的才女,走的时候,只留下这首千古称颂的璇玑织锦情歌! 我知道,这是我寻找一个爱情的见证物,寻找一个爱情故事的结束。 这里历史厚重,这里人杰地灵。 这里是苏蕙的牵挂,这里是窦滔的故乡,也叫周秦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