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千秋乐圣名 寂寞师旷墓

文/马庆伟

  从法门镇慈慧路与关环路交汇之处向西走大约一公里就到了马家村村口。沿着村口的水泥路向南走不到一公里就到了马家村的坟地——冢疙瘩。在通向冢疙瘩水泥路的尽头,就可以看到荒草之中有一块残破的石碑,石碑上赫然刻着“师旷墓”三个大字,还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不错的,春秋时期的大音乐家师旷正是埋骨于此。

  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同父亲一起上坟时,父亲总会提到师旷墓,父亲告诉我师旷是春秋时期的大乐师,其余的也不知道了。记得在石碑附近有我家的一块田地,每当收麦子时,父母在地里割麦子,我就会爬上石碑,坐在那儿休息、玩耍。那时懵懵懂懂,看着石碑上的字,也不知道师旷究竟是何人?只知道他是古代的音乐家。

  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知识的增加,尤其是在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之后,逐渐了解了师旷的事迹,不由得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更为他能安息于我们村而感到自豪!当然看到如此荒废的衰草残碑,也有一丝丝的心酸。

  有关于师旷的事迹见诸于古代典籍之中,如《庄子》、《左传》、《韩非子》、《淮南子》、《说苑》、《史记》等典籍中就记载着师旷的事迹。师旷是春秋时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大约生活在春秋时期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略早于孔子。相传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在音乐方面造诣极深。礼乐文化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影响后世数千年。师旷作为东周前期的大乐师对我国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造了五音六律,对乐器的音质、音律有极高深的理解。相传《阳春》《白雪》、《玄默》等著名乐曲就是师旷所作,故后人称其为“乐圣”。大概由于乐圣之名太盛,以至于掩盖了师旷其它方面的成就。

  师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还是一位胸怀黎民百姓的政治家、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为人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不趋炎附势,不畏权势。他具有君民平等的思想观念,如《左传》中的《师旷论卫人出其君》篇中讲到当卫献公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时,晋悼公认为民众太过分,师旷则反驳说:“贤明的君主,人民当然会拥戴他,残暴的君主只会使人民绝望,为什么不能赶他走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他还劝谏国君实施仁政爱民的政策,他反对用残酷暴虐的手段涂炭百姓。如《韩非子》中有“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师旷还不惜以下犯上,冒死直谏。他还制止了两位国君听靡靡之音。师旷知识渊博,酷爱学习,刘向《说苑·建本》篇中有师旷劝学的名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熟与昧行乎?”正因为师旷心系黎民、不畏权势、博闻好学,因此深受当时和后世人民的爱戴和敬重。

  往事越千年,换却人间。正如其他历史名人一样,师旷身后千年,墓穴数处,其中以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师旷墓最为著名,因为那里是师旷的故里。然而听父亲说,我们村故老相传师旷墓一直就有,墓堆很大,墓前有大墓碑。年平坟时,平掉了大墓堆。更为可惜的是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有几块"七音碑"也被红卫兵毁坏,送到石灰窑焚化了。据说坟前墓碑在修窑白水库时,被当做石料压在了大坝底下。现在只有八十年代初陕西省文物管理部门立的文物保护碑证明了这里是这位的赫赫有名的乐圣长眠之处。记得以前父亲曾在师旷墓石碑前烧纸拜祭过。今年村里把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师旷墓石碑前,大年三十日那天,和父亲上坟时,出于对这位伟人的敬佩,特意在石碑前烧纸拜祭了一番。看着修到石碑前的水泥路,心里有着一丝丝的欣慰;看着荒草中的残破石碑,心里却有无限的感慨。但愿以后在这里能够恢复师旷墓的原样,这既是对这位乐圣的尊重!也是对历史尊重!

  这么一位伟人数千年之后,却长眠于一个小小村庄的荒草之中,真可谓千秋乐圣名,寂寞师旷墓。

  (马庆伟,法门镇马家村人,现为中学教师,周文化研究会理事。)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
白癜风复发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